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十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也是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全面推动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建设,创建“一流诚毅”的关键时期,更是学院各项事业乘势而上、赶超跨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1.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明确学院董事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各个环节,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能力不断增强。

    2.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先后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效改进学习和工作作风。

    3.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开展常态化调整和选任。强化选人用人导向,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多岗位锻炼,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完成中层干部轮岗交流,选拔任用一批中层和部门助理级干部。

    4.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建立健全教学系(院)党组织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深入推进高校党建“十百千万”工程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培育建设一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全省标杆院系、全省样板党支部。

    5.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得到加强。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落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监督执纪,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

(二)大学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1.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完善。进一步理顺学院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会议制度。修订《学院章程》,明确董事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的管理职权,规范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学术权力,规范聘任委员会工作规程。

    2.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强化目标导向,启动以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建设为抓手的“一流诚毅”建设。确定4个应用型学科、8个一流专业作为推动“一流诚毅”发展的“四梁八柱”,系统推进更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3.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新进展。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二级教学系(院)、内设机构设置不断完善,推进教师考核评价、科研评价激励、财务预算管理、内部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的机制改革,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顺畅。

    4.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精神。加强党务公开、院务公开等信息公开工作,学院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升

    1.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制订并实施《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应用型高校整体转型试点方案》,实施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显现。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度进一步提升。

    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形成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其中3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有效促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3.招生就业态势良好。五年来,学院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平均每年有22个省份投档线高出本省控制线40分以上,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年度平均就业率92.48%,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院的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师资“三大工程”初显成效

1.总量达标工程稳步推进。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学院有教职工557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310人,占55.7%。

2.结构优化工程指标攀升。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7.1%,硕士学位占80.65%,博士学位占10.65%,具有境外学位及半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占14.42%,双师双能型教师占61%。

3.素质提升工程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择优选派部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访学进修、学术交流。五年来,选派国内访问学者18名,参加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55名。教师中,获评省级优秀教师1人、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4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不断完善专业教研室建设,健全职称聘任、评价考核制度,有力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强化师德监督,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五)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

    1.学生管理工作打开新局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引入教授、博士等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各类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的力量,完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风建设体系、资助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逐步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2.各类竞赛成绩斐然。五年来,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国际级奖项 19 项、国家级 139 项、省级 547 项;获各级体赛事国家级奖项89项、省级215。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学院位列普通高校第198名、新建本科院校第6名、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第2名。

3.“诚毅”特色文化逐步形成。围绕“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战略任务,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入选省高校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校本文化,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原创话剧《华侨旗帜》等一批文化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并获省市表彰。

4.“双创”工作扎实开展。注重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奖励力度。搭建复合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训”促学,以“赛”促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7个校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12项。

(六)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逐步增强

1.科学研究水平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级各类科研立项370项,其中纵向课题339项、横向科研项目31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零的突破;各类学术论文706篇,其中SSCI收录2篇SCI收录9篇CSSCI收录20篇EI收录9篇、其他核心刊物85篇;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9项;学术著作6部。

2.学术交流有新进展。推进产学研复式融合,多渠道、多举措搭建科研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承办国内学术会议6场,举办学术报告20余场

3.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主动融入厦门自贸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平台,重视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对科研队伍的聚集和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七)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1.校企合作深化拓展。继中软国际互联网学院后,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与10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专业实验室等,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院获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0项。

2.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有序推进。深化与集美区、寿宁县等校地合作。与国(境)外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拓展“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与美、英、澳、意及台湾地区等10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新增10多个境外师生交流项目,推进学生互换、课程学分互认等实质性建设,初步为师生搭建出国(境)深造的平台,赴境外学习及交流的师生达300多人次。成立国际学院,启动4+1硕士、3+1+1本硕连读、2+2/1+3本科预科等合作项目。

(八)办学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专业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10个专业实验室、12个实验教学平台,现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11400多台,达10747.87万元。初步完成六大专业群实验室建设,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

2.图书资源不断丰富。建成纸电一体化管理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图书馆藏书量超过120万册,电子图书150多万册。

3.信息化发展加快。完善数据中心建设,加大信息化资源整合力度,建成具有学院特色的门户网站与网站群,初步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4.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建成游泳馆,调整行政用房,改造教师工作室、科研团队工作室、创新创业基地。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完成2003年至2005年报废资产处置工作。

5.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推进。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基本实现监控系统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学院以内涵建设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逐步形成具有“诚毅”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质量和水平日益提高,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与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对我们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专业方向凝练不够,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博士、境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较低,高层次人才还比较匮乏;基础研究条件薄弱,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尚未形成,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争取办学资源渠道较少,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部分教职员工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不足,干事创业精神有待提振;管党治党力度还需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与不足是制约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解决和努力改进。

二、发展环境

1.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融合正在全球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对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显,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新工科、新文科的形成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迫切要求学校不能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结合当前技术,聚焦新产业,谋划未来产业,从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育人方法等方面多管齐下,打造具有本校特色、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育人体系。

2.社会发展产生的新要求

今日中国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提高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实力这个强大助力器。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理解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与新要求,根据新形势,抢抓机遇,利用新兴的教育技术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应用型人才保障。

    3.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同步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一方面强调“建设高质量本科,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另一方面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2020年,国家加大独立学院转设的力度,强调“能转快转、能转尽转”,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战略的新布局下面临转设的“三岔路口”。与此同时,随着新高考的全面推进,按专业录取、合并大类招生,对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挑战。

4.产业经济发展叠加的新趋势

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国家致力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福建省进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时期,将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福建建设;厦门市将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全面建设“两高两化”城市。作为地方高校,我们需要围绕地方经济战略布局,立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找准学院建设的着力点,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建设路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立足办学实际,主动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培养适应区域、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破除惯性思维,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能力,积极破解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把握高等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紧紧抓住独立学院转设发展的重要契机,完善办学条件,提升绩效,全面推进“一流诚毅”建设。

二、建设路径

1.以应用型本科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

以“应用”为办学定位,以“服务产业行业”为指向,以职业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教)学、(科)研复式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诚毅”品格特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2.以“一流诚毅”为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形成“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科带头人+核心成员+骨干成员”的队伍发展格局,搭建“人才——平台——基地——项目——成果”多层次阶梯式链条化的科研模式,充实“一流诚毅”建设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

3.以“工海闽台”为主线, 提高办学竞争力

立足区域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布局,积极促进新工科的专业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工”科专业。做好做强海上专业,使“海”字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外放。充分利用福建“多区叠加”的对外开放政策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挥好对台地缘优势,加强对台交流,为人文、体育等学科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打造对台特色学科专业。做足“工海闽台”特色,形成优势,增强办学综合实力。

4.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办学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梳理制约学院发展的重要问题,找准破解难题的主攻方向,推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管理制度、学生工作体系等改革,激发内在动力增强发展活力

5.以嘉庚精神为引领,凸显诚毅特色

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特色育人理念,传承百年薪火,弘扬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培育体现嘉庚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将嘉庚精神、“诚毅”校训融入校园环境中,打造具有诚毅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外联络、推广,打造更加立体、饱满、充实的学院形象。

第三部分  奋斗目标与关键指标

    一、奋斗目标

围绕建设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两大重点任务,建设省级一流专业群和一流应用型学科群,争创国家级一流专业,进而推动创建“一流诚毅”,到2025年形成鲜明的“诚毅”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稳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竞争力,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确保平稳有序过渡,顺利完成转设。

    二、关键指标

    1.办学规模

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4900人左右,其中专升本2800人左右。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普通本科(人)

11820

11700

11590

11830

12100

本(人)

2360

2700

2760

2810

2870

    计(人)

14180

14400

14350

14640

14970

    2.专业建设

    到2025年,专业总数控制在37个左右,新6-8个省级专业类建设项目。创造条件冲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国家、省、三个层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强化专业内涵,逐步实施基本质量、国家质量、国际质量三级专业认证,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学科建设

  4个应用型学科各建设1个省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十四五”中期设计、凝练和建设2个新的应用型学科,推动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

4.师资队伍

重点引进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建设人才,力争五年内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50人,一流专业具有高水平专业负责人8人、骨干教师24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65%以上,省级教学团队1个。

    5.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新的突破,争取省部级科研项目达到50项。国际三大权威检索刊物(SCIEIISTP)及CSSCI收录学术论文数达100篇/年以上。新增授权发明专利等30项以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到校科研经费年均达到200万元,2025年达到1000万元。

6.交流合作

申报1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5个境外(包括港澳台)师生交流项目;优化校政企深度合作项目,确保10个项目高质量运行;与知名企业在校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辅修专业、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

第四部分  重点工作与保障措施

    一、重点工作

(一)推进“一流诚毅”建设

1.一流专业建设

根据一流专业建设规划总体方案,通过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加强教学团队、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按照年度分解建设任务,落实到教学系(院)、到人,完成8个院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任务,培育新的一流专业后备项目,争取新增6-8个省级专业类建设项目,创造条件冲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国家、省、院三个层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

2.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

按照4个应用型学科建设方案,分阶段进行部署和落实,明确各进度具体时间表,学科建设工作形成实效。4个应用型学科对标对表专业硕士学位申报标准和应用型学科建设规划方案,以立项方式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落实梯队式发展思路,以创新机制推动学院科研团队的发展,力争培育2个新的应用型学科,完成学科方向的设计和凝练。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福建省特别是厦门市“五中心一基地”的定位和发展需求,结合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与企业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等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建设实验室、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

强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推进建立专业层面自我评估和年度简报制度。探索推进专业修读指南编撰,引导各专业凝练特色,培育优势,构建专业建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辅修、转专业制度,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培育一流课程

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课程类项目5-6个。进一步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加强低学分课程的管理;论证、探索课程准入制度,加强新开课和开新课管理;建立课程——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矩阵,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效支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定期更新制度,保证课程教学与最新技术同步。探索契合学院特色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注重以德育铸魂,以智育固本,以体育强健,以美育浸润,以劳动教育淬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慧教学新形态,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2.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力争3年内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推广到思政课程中,构建具有特色的、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发挥课堂主渠道协同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内涵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院级“政课程”“课程思政精品项目20-30项,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教育教学项目的过程管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十四五”期间,完成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0-120项左右,省级及以上项目20-30项,级及以上“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5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0项,评选院级教学成果奖20-30项,遴选推荐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4-6项。

4.强化实践教学

与企业、行业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企业资源与学院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开展毕业(论文分类管理,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科研项目有效结合,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跟踪,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大实践课比例,工科类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平均比例达到40%以上、文法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平均比例达到35%以上。

5.形成自编特色教材体系

积极鼓励教师从学院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出发,自编或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特色教材,以及适用职业应用教学实际的案例库、实验实训教程等,对学院工科类、人文社科类、术科类专业教学形成有效支撑,打造学院的教材品牌。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含实验实训教材1-2部。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重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机制。持续开展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加强评估结果在资源分配、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教学系(院、学院两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实现工作闭环和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三)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施行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突出全院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2.坚持引才引智相结合

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点引进一流专业和应用型学科建设人才。2021-2023年力争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30人,一流专业具有高水平专业负责人6人、骨干教师15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63%以上。2024-2025年力争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20人,每个一流专业配齐具有高水平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人数提升到24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65%以上,省级教学团队1个。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企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授课的机制。

3.完善队伍建设整体性制度设计

树立全院“一盘棋”的大局观,梳理整合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需求,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方案,分阶段、有重点进行任务分解。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克服“五唯”等倾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四)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1.培育科研团队

    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导向,合理制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鼓励跨专业、多渠道形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力争每个应用型学科方向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拓展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逐步明确研究领域,科研项目层次和数量明显提高,构建纵向、横向课题研究互相促进的局面,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依托师资和科研团队,促进学科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形成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争取每个学科方向完成校企共建平台或院级科研平台建设工作,重点学科方向建设一个省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形成不同等级体系的梯队式发展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数量不断提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3.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科研团队、科研平台支持和管理办法,构建多元化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

(五)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1.推动境外合作办学

    申报1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5个境外(包括港澳台)师生交流项目,丰富“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内涵以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推动和落实面向港澳台的招生工作,为学院的海外拓展奠定基础。

    2.深化校政企合作

助力“一流诚毅”建设,加强实训实践环节的校政企深度合作,确保10个项目高质量运行,促进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提升合作专业的创新创业和签约率排名。与知名企业在校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辅修专业、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为学生的深造或就业提供更有力支持。

    3.优化合作机制

    总结现有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经验,进一步优化合作项目,规范合作机制,完善监管环节,切实提高合作项目的教育质量,增加办学效益。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夯实思想根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力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转化为推进“一流诚毅”建设的生动实践。

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加强学院党委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进一步规范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建设一支适应“一流诚毅”建设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教学系(院)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不断夯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纪律挺在学院各项工作的第一线,加强廉洁教育,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深化作风建设,做实做细专项监督,常态化开展“1+X”专项督查。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师生、联系党外人士和接待日等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回应师生关切。做好工会、共青团和校友工作,发挥同步共振作用,形成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合力。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理论领域情况分析研判机制,建设基层堡垒,守好课堂阵地、讲坛阵地、宣传阵地。

(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1.推动治理结构改革

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融合的发展氛围。持续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规章体系建设,加强董事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机构之间的统筹协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坚持依法治校,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

2.加强顶层设计

围绕创建“一流诚毅”的目标,抓好科学规划和任务落实,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定好向、掌好舵,确保平稳顺利转设。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切实推动管理方式的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逐步完善二级教学系(院)建制,有序扩大教学系(院)管理权限,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不断优化组织机构与治理模式

3.强化绩效导向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改进办学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提高供给侧分配质量。结合学院重点工作,凝练优化内涵建设考核指标,将“一流诚毅”建设指标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完善内涵发展绩效考核奖励方案及配套文件,激发教职工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一流诚毅”建设力量。

4.建设应急体系

把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借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经验,梳理、建设学院应急体系,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以学院应急层面为中心,以各教学系(院)、各部门应急单位为节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畅通的应急体系,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送、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功能。巩固、拓展校地联网、部门联防、上下联动、家校联手、师生联合“五个联”,健全学院、教学系(院)、班级、家长四级联系网络,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社团作用,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处理网络,提高学院应急处置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三)完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1.坚持思想价值引领

    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俱乐部、青马宣讲团等队伍,开展理论宣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视和完善网络思政教育,提升网络育人质量,推动全方位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2.大力培育优良学风

    突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把“四个回归”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深入开展“优良学风班”创建评选活动,实施“新生启航计划”,重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育人功能,狠抓“学风建设月”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导师考核、表彰与聘任工作,共同培育优良学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  

    3.健全“三全”育人体系

    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完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继续推进导师制、答疑辅导制、助导学工程建设,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使思想引领更有高度、教育教学更有温度、协同育人更有力度。夯实日常教育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水平。完善心理咨询、资助、医疗保障“三项”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育人质量。

    4.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双创教育指导与服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提高创业项目质量,力争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双创类大赛中获奖数量、质量双提升,其中,“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保省赛金奖、冲国赛奖项。高效运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通过“内引外拓”,建立“苗圃孵化——初创扶持——成长辅导”三段式学生创业项目成长通道,把孵化园建设成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师生共创基地、学生创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确保成为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力争成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四)推动提档升级,提高管理水平

1.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设立专项基金,为建设“一流诚毅”提供经费支持。积极寻求开源路径,既争取学历教育规模合理增长,又逐步拓展非学历教育渠道,实现办学经费稳步增加。

    2.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五年内力争实验教学项目独立开出率达到100%。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

    3.完善图书资源服务

    适时启动建设电子图书与必备数据库,建成与学院规模和教学科研需求相适应的数字资源服务系统。推动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升级换代,促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增加馆舍空间,完善藏书布局,优化读者阅览环境。

    4.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

    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和5G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建设、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推进“一站式、一体化”校园服务,实现业务流程PC端和移动端同步推出。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

    5.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完善院系分级管理、相互衔接的安全责任体系。优化校园交通布局,推进校园交通文明建设。加强同属地街道、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联系,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化校园人防、物防、技防系统升级改造,构建校园安全网络体系。

    6.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建设西侧道路工程(体育馆至游泳馆段),改造工程训练中心车间、创新创业基地1楼、食堂3楼等校舍场所,挖掘教学资源潜能。2023年前完成院内学生宿舍空调及洗衣房设备更换,持续更新教学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房产,改造老旧基础设施,保障师生校园教学、生活需求。完成2006年至2012年报废资产处置工作。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提升校园环境。

    (五)重视精神文明,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1.深化实践育人品牌

    加强实践育人,完善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家乡”、创新创业的“大实践”体系。推进社会实践“五化”建设,挖掘和培育具有时代化、项目化、常态化、持续化、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联合校内外资源,推进社会实践基地与指导老师资源库建设。在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奉献教育、建功教育,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提高参与度。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参与面与作品质量。

    2.塑造社团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育人,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传播正能量”为核心,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举办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家国情怀的文化品牌。落实社团改革,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激发社团创新活力,塑造星级社团,打造明星社团。整合、建立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组织领导、指导教师聘任、艺术团原创作品创作等发力,打造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美育文化。

3.打造人文景观品牌

完善人文环境和文化景观建设,建立一批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立体和平面相结合、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景观,在景祺楼设立“嘉庚雕像”、在教学楼、宿舍楼等校园公共区域设立教育成果展览厅、更新教学楼励志语录、设置标志性文化景观,彰显“嘉庚精神”,展示“诚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