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18   浏览次数:

 

 

 

 

 

 

   

 

O一七年十二月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是集美大学和福建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4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4月经教育部审批确认,20125月福建省学位办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诚毅学院以校主陈嘉庚先生制订的“诚毅”校训命名,学院立足自身特色,提炼了“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定,将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诚毅精神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

学院通过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两个网络系统对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流向等进行统计分析。201712月,学院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就业追踪调查,有945位毕业生和386位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认真填写问卷,客观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薪酬待遇、职业适应性、离职率等,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017
届毕业生总人数为4362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3297人(含师范类毕业生279人,中美合作办学类毕业生47人),专升本毕业生1018人。从专业类别看,工学毕业生1316,占比30.17%;管理学毕业生1341,占比30.74%;经济学毕业生736,占比16.87%;文学毕业生380,占比8.71%;法学毕业生203,占比4.65%;理学毕业生72,占比1.65%;教育学毕业生132,占比3.03%,艺术学182人,占比4.17%  

2、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

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3.35%(各专业就业情况见表1、表2、表3),普通本科、专升本、师范类三种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无显著差异。就业率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98.61%、车辆工程97.33%、电子商务(专升本)97.22%,排在后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航海技术75.86%、轮机工程80.00%、物流管理82.35%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71 人创业,创业率为1.63%    

1普通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金融学

92.42%

航海技术

75.86%

国际经济与贸易

94.21%

轮机工程

80.00%

财政学

93.03%

交通运输

85.71%

食品科学与工程

97.25%

海商法

95.38%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96%

物流管理

82.35%

车辆工程

97.33%

通信工程

92.68%

社会体育

92.31%

电子信息工程

96.59%

舞蹈学

95.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3.48%

环境艺术设计

95.45%

自动化

95.62%

视觉传达

94.12%

工商管理

95.63%

音乐学

92.86%

工程管理

96.19%

英语

94.41%

会计学

93.71%

法学

96.38%

软件工程

96.47%

汉语言文学

96.43%

电子商务

94.06%

 

2专升本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金融学

96.05%

交通运输

82.73%

国际经济与贸易

92.96%

物流管理

86.8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9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5%

环境设计

83.64%

工程管理

95.95%

电子商务

96.55%

会计学

94.59%

 

3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教育技术学

85.19%

英语

95.62%

数学与应用数学

98.61%

汉语言文学

96.43%

3、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7届毕业生中,有40人考取国内研究生,40人考取国外研究生。有16人参加省“三支一扶”[]项目,13人参加省“大学生村官”项目,6人参加“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项目,4人参加“社区计划”项目。2017年有44名在校生顺利通过选拔光荣入伍。总体看来,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专项项目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图1),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低,主要担心发展前途受到限制(40.11%)、生活条件艰苦(22.75%)、优惠政策难以落实(20.63%)等。这说明大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存在一定程度误解,学院下一步要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和深度。

选项

小计

比例

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379

40.11%

待遇比较差

156

16.51%

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215

22.75%

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195

20.63%

 

 1  如果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您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

1、整体薪酬水平连续提升

2014届—2017届毕业生薪酬整体水平连续四年提升。2017届毕业生月薪多数在3000-4000元这一档,占比41.38%(见图2),与2016届比略低;在4000-6000元这一档,占比24.34%,远高于2016届的15.68%  

 

2  工资待遇水平

2、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

从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来看(见图3),就业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的有49.52%、完全对口的有19.26%、就业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有31.22%  

3 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

3、工作满意度较高

基于薪酬待遇合理、专业对口率高等因素,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都比较满意,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81.48%,想调换工作的只有18.52%(见图4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满意

197

20.85%

较满意

573

60.63%

不满意,还想调换

175

18.52%

4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

4、跳槽率同比略高

4显示61.9%的毕业生工作半年从未调换过工作,26.77%的毕业生至少调换过1次,调换2次以上的占11.32%。总体看来,跳槽率略高于2016届毕业生。进一步分析学生调换工作的原因(图6),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受限(48.89%)、增加工作经验及工作阅历(42.86%)、工作累待遇低(48.89%))等。

 

5 毕业后调换工作的次数

选项

比例

为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工作阅历  

42.86%

单位管理混乱、效益差  

21.9%

单位的人际关系太复杂  

17.46%

工作太累、待遇太低  

34.18%

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48.89%

单位裁员或倒闭  

4.76%

单位解聘  

2.54%

地域环境  

20%

6  调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录用毕业生的首要原因是综合素质高、工作踏实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印象不太好的只有2.07%。谈及录用我院毕业生的原因,53.11%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23.58%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工作踏实(图7)。

7 用人单位录用我院毕业生的原因

2、录用后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是工作适应性强,可迁移性技能和通用技能较高

对于毕业生入职后的表现,97.41%的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见图8)。根据半年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19项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见表4),其中17项素质的评价都超过了4分(5分为最高分,即非常满意),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事业心和责任心、文明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可迁移技能,这与对前几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这是我院长期以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得分较其他项目得分略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加强。

8  我院毕业生从上岗到胜任工作的适应情况

 

4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

(注:1-5分,表示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程度)

项目

平均分

项目

平均分

思想政治素质

4.19

事业心和责任心

4.28

职业道德水平

4.22

创造能力

4.12

专业知识水平

4.09

动手能力

4.17

外语水平

3.82

人际沟通能力

4.24

计算机水平

3.94

组织管理能力

4.13

综合知识水平

4.09

思维能力

4.19

文明礼仪素养

4.26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15

团队合作精神

4.25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4.19

创业精神

4.01

身体素质

4.19

竞争意识

4.1

(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评价

1、毕业生对学院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评价较高,但是也有15.77%的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不满意(见图9)。他们希望学校在未来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提供就业技能培训(62.75%)、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59.58%)、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40.11%)(见图10)。  

 

选项

小计

比例

很满意

129

13.65%

较满意

667

70.58%

不满意

149

15.77%

9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选项

小计

比例

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563

59.58%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379

40.11%

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271

28.68%

就业心理辅导  

199

21.06%

就业政策与法律教育  

205

21.69%

就业技能培训(面试技巧等)  

593

62.75%

创业教育与服务  

169

17.88%

10 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需求

2、学院能够主动走出校园,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同时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提供周到热情服务,如帮助用人单位在学院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组织专场宣讲会等,做好企业与学生的对接工作。所以用人单位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服务评价非常高,不满意的只有1.3%。(见图11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满意

172

44.56%

比较满意

209

54.15%

不满意

5

1.3%

11  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

二、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网络,保障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秉承“全局部署、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心服务”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省市等有关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开展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学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教学院系也分别成立由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系一级就业工作小组,大家齐心一盘棋,措施有力,层层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召开院长办公会、年度就业工作会议、就业工作启动会、就业工作推进会、学生工作例会等各级各类会议,研判就业形势,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日程。强调全面动员参与,全员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毕业班辅导员的作用,共同承担起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目标管理,做好就业工作考核和督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院规定的各项就业相关工作。

(二)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率

1、依托制度保障,消除创业壁垒,营造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学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院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各相关部门(学工部、就业办、人力资源部、对外交流合作部、教务部、科研促进部、财务部、团委等)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制(修)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诚毅院综〔201651号)、《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诚毅教综〔201432号),学院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增加对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获得专利、发表论文、参加专业实训、参加创业实践和自主创业的学分奖励力度。修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实施弹性学制,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由原有6年延长为8年。制定《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2、注重培养师资,健全课程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1)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创业指导专兼职课任教师、专业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类培训。先后选派21人次参加全国创业指导师培训班、省教育厅创业指导课程专题培训、厦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等。聘请新道科技创始合伙人马德福、厦门火炬集团董事长马洪斌等23位投资机构、众创空间、创业型企业创始人或高管作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聘请徐长宇等5位校友担任创业指导顾问。其中2名校外导师入选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2)必修与选修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新生必修课。分专业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如面向工商管理开设《创业管理》、面向电子商务开设《网络创业与创业管理》、面向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等开设《创新与创业》等。引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优质资源,先后开设24门创新创业类网络选修课程。在第2-3学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在第4-6学期开设创业孵化课程。对创业意愿强烈或已在创业的高年级学生,与企业联合开展厦门市人社局“1+1群”创业培训,有27名毕业生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3、借力外部资源,推动“内孵外化”,实现校园内外的无缝对接。规范运营“诚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园区占地500多平方米,内设会客区、小型会议室、多媒体会议室。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园区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入园项目评审制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安排校内外创业导师予以跟踪指导,对入园项目免除房租、水电、网络等费用,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创业园先后27个项目入驻,目前在园项目15个,7个已注册公司。与院外众多“众创空间”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如集美创业大厦、爱特众创、一品威客、联桥创研、北站创业大街等,帮助创业学生找创意、找场地、找资金、找项目、找合伙人。

4、组织各类比赛,重视项目辅导,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组织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青年创业大赛、福建省创业项目资助选拨、福建省“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福建省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中国海峡两岸新能源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美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做到提前预热、全院选拔、加强辅导。在福建省2017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单项奖3项,在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获得“创业之星”奖1项,“创业之星”提名奖2.

5、提供设备支持和经费支持,营造创业氛围。学院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根据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设立10万元创业基金,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奖励,设立临家向上向善奖学金,重点奖励自主创业的在校生。给予入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每个团队1000元的项目启动经费。毕业一年内创业的毕业生,给予1000-2000元的奖励金。推选10个项目申请省教育厅2017年优秀创业项目申报,9个项目获得共计31万元的资助。2017年国家级、省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89项目,省教育厅给予支持资金20万元、学院配套经费30.8万。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拓宽渠道,深入合作,为学生求职应聘铺路搭桥。学院与厦门人才中心、海峡人才市场、深圳人才中心、智联招聘、厦门网商协会等十多家人才机构行业协会、两百多家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努力挖掘优质就业岗位。面向2017届毕业生,组织大型综合校园招聘会2场,参会单位28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举办会计行业专场招聘会,参会单位16家,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举办企业宣讲专场招聘会49场,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个。与集美大学联合举办航海类招聘会,参会单位60多家,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配合海峡人才市场举办2场中小企业财务、机械电子等行业性招聘会,合计参会单位211个,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做好网络招聘,共联系并引进用人单位220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3500多个就业岗位。

2、加强政策宣传,做好分类指导,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通过宣传栏、讲座、沙龙、指导手册等方式宣传政策,树立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鼓励和引导毕业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计划”、“村官计划”、“应征入伍”等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出台院级奖励办法,对于符合条件的基层就业毕业生给予1000-3000/生的奖励。对于应征入伍人员,为59人申请学费补偿代偿国家资助金126.4万元,为12人减免学费5.875万元。重视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新疆籍学生、少数民族、残疾学生等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逐个摸排,建立“双困生”台账,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团体辅导及“一对一”就业辅导,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学院向47名“双困生”发放求职补助金2.35万。组织1382017届毕业生申报福建省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共发放26.7万的困难补贴。利用“2017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的契机,引导各有关部门、各教学院系,集中开展97项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在毕业班中聘任148名就业信息员,传达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

3、举办学生活动,引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求职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积极主动性,举办财会决策大赛、招投标大赛、建筑信息传给创新大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模拟法庭等,将学生活动学术化,引导鼓励在校生练好基本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能力。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见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认定。学生凭借取得的可申请创业学分,可以申请不高于500元的考试补贴。2017届毕业生中共有823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学院共补贴经费34万元。

4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综合类比赛,彰显综合实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高层次竞赛,成绩斐然。学生中,1名以GPA满分获库克大学中国校区总状元“金钥匙奖”。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国际级7项、国家级34项、省级107项,其中,获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6项;2017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我院是福建省唯一获得全国一等奖的独立学院);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获奖数量与厦大并列福建省参赛高校第一名)。学院入选第五批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听世界”演讲十佳大赛入选本年度市“三爱”活动重点项目;获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铜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丙组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唯一一次同时包揽所有三项团体冠军);龙舟队助力福建省队,获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男子组铜牌、女子组银牌。另在各级各类文体赛事中获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12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权威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上,学院进入本科高校前300名,位列第230(获奖数30项,总分53.25),这项荣誉得来不易。

  (四)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和模式,推动产学融合育人才  

学院已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中软国际互联网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和“布塔云计算学院”三个二级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1、“中软国际互联网学院”采用“3+1模式,学生在实训基地采用“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践、Operate操作)培养模式,结合中软国际“5R”实践体系(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2、“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学院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到华为培训基地参与华为网络学院的相关培训,学习华为最新的技术,通过华为网络学院讲师资格认证后,成为华为网络学院师资;华为公司提供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认证课程体系、专业技术等华为网院建设相关指导及支持3、“布塔云计算学院”,采用“3+1模式,小企业双方将共同运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及先进的软硬件资源,力争使“布塔云计算学院”成为自主创新的集“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云计算学院。4、此外,还与福州网胜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移动互联网实验室;与深圳市明日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动漫工作室;与京东集团福建省分公司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电商专业课程,开设“京苗班”、“巅峰实习”活动;与深圳市熙烨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等。  

(五)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

通过完善“外语+专业”、“国内+国外”等复合型培养模式,大胆探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效应。加强与国外大学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推进学生互换、课程互认、学分互认等实质性项目建设。已与10多所境外高校签订了本科生交流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如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新加坡Kaplan学院、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此外,学院启动4+1硕士直通车项目、1+1专升硕项目、GACA-level等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宽我院办学层次。此外,学院还启动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中级考试辅导班、雅思IELTS全能精品班、中博教育国际财经项目ACCA卓越培养班等国际证书辅导,为学生打造多条通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通道。

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实行市场、就业、招生联动机制

2017年,为主动服务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我院新增物联网工程,面向全国招生。2017年,为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省产业调整振兴的需要,按照福建省统一专业调整规划,我院适当减少英语、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音乐学和法学等本科负面清单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学前教育和自动化等本科正面清单专业招生规模。

(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总结学院与现有共建企业校企合作项目经验,积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院所的各自优势,建设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厦门地区创新创业基地的优惠措施,加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合作单位和校友资源,支持学生到各地校友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遴选一批企业作为创业见习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亲身体验创业的酸甜苦辣,感悟创业精神。加强与校外创业园区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引导已创业的学生  

(三)努力打造多元教师队伍

结合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应用型发展需求,制修订一系列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和制度,重点加强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有教师总量,实施“总量达标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结构优化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在岗培养工程”,提高双师型教师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任队伍中的比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行业资深人士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如软件工程专业,部分课程任课教师,来自中软国际、微软、IBMSUN等国内外大型软件公司的资深技术主管或项目经理,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大型项目管理、实战经验。通过讲授市场最新需要的技术,培养学生与社会市场接轨,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总量下降,类型增多。我院毕业生人数连续三年保持在4500左右的峰值。因为限制招生,2018届毕业生人数首次出现下降,只有3728人,比2017届减少634人,同比减少14.51%。其中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共3491人,比去年减少592人,同比减少14.50%,减少主要集中在经管类,比去年减少387人,同比减少18.63%。师范类毕业生共237人,比去年减少42人,同比减少15.05%。从学科类别看,经管类毕业生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5.33%。学前教育专业属于第一届毕业生,高职类招生也是第一届毕业生。  

2、毕业生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存在差距。调查显示,我院2018届毕业生的择业倾向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字头单位,如车辆工程专业70%毕业生首选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实际上,我院往届毕业生70%左右在非公企业就业。在工作薪酬的预期上,超过50%的同学希望月薪在4000以上。实际上,我院往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薪4000元以上的只有22%。(数据来自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

(二)2018届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

1、经济平稳增长,就业岗位充裕。2018年,预计全球同步复苏的态势还将延续,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将继续向好。2018年是全国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国家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兴行业将继续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增强;受政策扶持力度增大、消费非物质化加快等的促进,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发展;“补短板”力度加大,政府在扶贫、农村、环保等领域将继续增加投入。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传统动能减弱、金融政策易紧难松、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等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确定性。预计,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在6.7%左右,比2017年有小幅回落,在平稳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虽然经济增速下降和去产能会导致部分行业失业率上升,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弥补缺口,服务业、网络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也将催生一大批新型就业岗位。[②]

2、毕业生专业设置契合市场需求和地域需求。我院2018届毕业生共36个专业,大部分属于2018年经济热点专业,如经济类的金融、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的软件工程专业,网上零售类的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制造业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这些专业社会需求量较大。学院所在地厦门是一个外向型、港口经济城市,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是其支柱产业,我院的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国际贸易等专业可以较好的服务厦门和海西经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

3、用人单位入校招聘行为增幅明显。

20179月至12月,学院面向2018届毕业生举办了2场大型综合校园招聘会,航海类、会计类、机械·车辆·食品类、体育与艺术类行业专场招聘会各1场,6场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共411家,提供岗位8310个。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宣讲会54场,单位数54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1524个。根据我院毕业生专业设置,定向联系用人单位,网络发布127家单位的需求信息,提供岗位4249个。短短四个月,学院通过各类招聘活动,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4083个。与2016年同期相比,用人单位入校招聘行为大幅增加,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同比增长75.14%。毕业生总人数与提供的就业总岗位供需大幅增加,2017届毕业生求职岗位供需比为11.82018届毕业生求职岗位供需比为13.8

(三)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2018年,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既涌现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学院要综合施策,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1、积极拓展就业资源,建立更加高效、有序的就业市场。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及机构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人才招聘的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优秀校友及学生家长的资源优势,开辟就业市场新阵地。加强网上就业市场建设,不断丰富网络服务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

2、加大政策扶持,力争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规模,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园的引领、服务作用。用好用实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充实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加强与校外创业园区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组织各项创业赛事,尤其是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用好激励措施,确保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快增长。重点办理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社区助理、志愿服务计划、入伍服义务兵役等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工作。

4、加强指导服务,促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和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必修课的课程建设。对外聘请兼职导师,对内做好专业培训,建设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和敢为性,开展各类就业活动。做好毕业生分类指导工作,落实“毕业生谈话”机制。

5、落实重点帮扶,加强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实施有效援助对。面向“双困生”、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确实做到“离校不离心”。

6、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就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巡回演讲等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深入细致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派遣、档案转接、户口迁移等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