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7-01-12   浏览次数:

 

 

 

 

 

 

 

 

 

 

 

 

 

201612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是集美大学和福建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4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4月经教育部审批确认,20125月福建省学位办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诚毅学院以校主陈嘉庚先生制订的“诚毅”校训命名,学院立足自身特色,提炼了“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定,将培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诚毅精神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

学院通过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两个网络系统对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流向等进行统计分析。201612月,学院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就业追踪调查,有1803位毕业生和810位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认真填写问卷,客观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薪酬待遇、职业适应性、离职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016
届毕业生总人数为4492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3297人(含师范类毕业生227人,中美合作办学类毕业生31人),专升本毕业生1195人。从专业类别看,工学毕业生1221,占比27.18%;管理学毕业生1424,占比31.70%;经济学毕业生1031,占比22.95%;文学毕业生426,占比9.48%;法学毕业生148,占比3.29%;理学毕业生56,占比1.25%;教育学毕业生118,占比2.63%,艺术学68人,占比1.51%

2、毕业生就业率

2016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4.28%(各专业就业情况见表1、表2、表3),普通本科、专升本、师范类三种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无显著差异。就业率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舞蹈学100%、法学99.05%、英语98.96%,排在后三位的专业分别是物流管理(专升本)82.14%、航海技术86.57%、数学与应用数学87.27%

1普通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金融学

96.91%

航海技术

86.57%

国际经济与贸易

93.95%

轮机工程

92.75%

财政学

97.58%

交通运输

93.75%

食品科学与工程

92.94%

海商法

83.72%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98.72%

物流管理

94.81%

机械电子工程

97.62%

通信工程

91.92%

车辆工程

98.21%

电子信息工程

96.72%

社会体育

91.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4.83%

舞蹈学

100%

软件工程

98.41%

艺术设计

93.42%

自动化

94.34%

音乐学

93.75%

电子商务

93.97%

英语

98.96%

工商管理

95.83%

法学

99.05%

工程管理

93.04%

汉语言文学

94.12%

会计学

88.86%

 

2专升本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金融学

94.44%

交通运输

95.24%

国际经济与贸易

95%

物流管理

82.14%

食品科学与工程

95.6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3.8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97.20%

软件工程

97.14%

艺术设计

93.10%

会计学

95.40%

英语

97.62%

电子商务

96.76%

 

3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专业名称

就业率

教育技术学

96%

英语

95.08%

数学与应用数学

87.27%

汉语言文学

96.72%

3、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届毕业生中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队中就业的有12.35%,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有17.16%,在三资企业就业的有8.15%,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就业的比例最高,达62.35% 2016届毕业生中有71人考取国内外研究生,16人参加福建省“三支一扶”活动,1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7人参加社区服务计划,9人录用“大学生村官”,有38名学生顺利通过选拔光荣入伍。总体看来,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专项项目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图1),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基层就业项目,主要担心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受到限制(42.81%),所配套的优惠政策落实缺乏(22.88%)。这说明大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存在误解,学院下一步要加大政策典型宣传的力度和深度

 

选项

比例

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

42.81%

待遇比较差

15.21%

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19.1%

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22.88%

1  如果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您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4、毕业生就业地区

从毕业生生源所在地的分布看,福建生源占75.71%,其中厦门生源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8%。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89.96%选择留在福建省就业,比2015届留在福建就业的高出6.53%。到北京、上海、重庆等直辖市就业的占1.53%,到浙江、江苏、广东发达省份就业的占2.40%,到其他省份就业的大多是回生源地就业。在福建就业的毕业生,其中51.76%留在厦门就业,其次是福州8.90%。这说明我院毕业生没有盲目跟风到“北上广”就业,而是选择留在本省为建设美丽福建奉献力量。但是将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留着厦门就业,为学院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

1、整体薪酬水平连续提升

从调查结果(图2)分析,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的整体薪酬水平连续提升。2016届毕业生月薪多数在3000-4000元这一区间,占比44.63%,高于2015届的32.79%2014届的23.8%。月薪4000元以上的占比22.05%,高于2015届的13.93%。不同专业的学生,工资水平差异很大。如校企合作办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转正后月薪4000元以上的占66.67%,少部分毕业生月薪可超过6000元。这显示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强大活力。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际生产领域整体工资水平都偏低,多数学生的薪资集中在2000-3000元之间。

 

2  现在工作的工资待遇水平

2、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

从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来看(见图3),就业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的有49.23%、完全对口的有21.17%、就业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有29.6%,略低于2015届的34.21%

3  工作是否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

3、职业稳定系数较高

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图4显示71.23%的毕业生工作半年以来从未调换过工作,调换过2次以上工作单位只占7.07%。进一步分析学生调换工作的原因(图5),排在前面的分别个人发展空间受限(50%)或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及工作阅历(42.83%)而主动跳槽。

 

4 毕业后调换工作的次数

 

选项

比例

为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工作阅历

42.83%

单位管理混乱、效益差

27.05%

单位的人际关系太复杂

18.65%

工作太累、待遇太低

28.89%

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50%

单位裁员或倒闭

5.53%

单位解聘

2.87%

地域环境

21.72%

5  调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  

4、自我满意度较高

基于薪酬待遇合理、专业对口率高等因素,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都比较满意,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80.25%,想调换工作的只有19.75%(见图6

6 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录用毕业生的首要原因是综合素质高、工作踏实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印象不太好的只有0.62%。谈及录用我院毕业生的原因,46.54%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31.23%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工作踏实(图6)。

 

6 用人单位录用我院毕业生的原因

2、录用后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是工作适应性强,可迁移性技能和通用技能较高

对于毕业生入职后的表现,97.78%的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见图7)。根据半年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19项品质、能力等素质进行评价(见表4),其中15项素质的评价都超过了4分(5分为最高分,即非常满意),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事业心和责任心、职业道德水平、文明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技能,这与对前两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这是我院长期以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得分相较于其他项目得分略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加强。

7  我院毕业生从上岗到胜任工作的适应情况


4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

(注:1-5分,表示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程度)

项目

平均分

项目

平均分

思想政治素质

4.14

事业心和责任心

4.25

职业道德水平

4.23

创造能力

4.06

专业知识水平

4.05

动手能力

4.11

外语水平

3.83

人际沟通能力

4.17

计算机水平

3.95

组织管理能力

4.08

综合知识水平

4.11

思维能力

4.14

文明礼仪素养

4.22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16

团队合作精神

4.22

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4.19

创业精神

3.98

身体素质

4.11

竞争意识

4.07

(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评价

1、毕业生对学院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评价较高,但是也有16.36%的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不满意(见图8)。他们希望学校在未来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63.62%)、就业技能培训(59.96%)、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41.92%)(见图9)。  

选项

比例

很满意

15.81%

较满意

67.83%

不满意

16.36%

8 毕业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选项

比例

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63.62%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41.92%

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28.89%

就业心理辅导

24%

就业政策与法律教育

21.76%

就业技能培训(面试技巧等)

59.96%

创业教育与服务

19.69%

9 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需求

2、学院能够主动走出校园,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同时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提供周到热情服务,如帮助用人单位在学院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组织专场宣讲会等,做好企业与学生的对接工作。所以用人单位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服务评价非常高,不满意的只有2.47%。(见图10

选项

比例

非常满意

43.09%

比较满意

54.44%

不满意

2.47%

10  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的评价

二、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网络,保障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秉承“全局部署、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心服务”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省市等有关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开展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学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教学院系也分别成立由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系一级就业工作小组,大家齐心一盘棋,措施有力,层层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召开院长办公会、年度就业工作会议、就业工作启动会、就业工作推进会、学生工作例会等各级各类会议,研判就业形势,厘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日程。强调全面动员参与,全员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毕业班辅导员的作用,共同承担起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目标管理,做好就业工作考核和督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院规定的各项就业相关工作。

(二)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依托制度保障,消除创业壁垒,营造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由就业指导办公室、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研室、教务部、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制定《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增加对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获得专利、发表论文、参加专业实训、参加创业实践和自主创业的学分奖励力度。修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实施弹性学制,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由原有6年延长为8年。制定《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2016年国家级、省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45项目,学院配套经费22.8万。根据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设立10万元创业基金,对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进行奖励,2015-2016年间先后向37个创业团队发放奖励或扶持资金6.1万元。此外,学院还专门设立“特色风采奖”、“罗普特学科竞赛奖学奖教金”(本学期奖励23.9万)、“临家向上向善”奖学金,鼓励和表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突出学生。

2、抓实两个课堂,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创新创业的工作实效。2010年开始,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必修课,开设《创新创业启蒙》、《创业先修基本功》等6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2016年,学院新增15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要求全体新生必须选修其中1门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2016年还与爱特众创空间合作开设“爱特创业精英班”,课程内容包括性格分析、团队组成、资金融资、财务管理、法务实操等,主讲人都是如亚洲创业大赛冠军得主蝉大师创始人邢东进、口水网CEO温高磊等业内翘楚。学院秉承“让兴趣成为特长,让特长成为竞争力”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了“自主申报创新实践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团发展论坛、“一元钱”城市生存挑战赛、“国科杯”奇思妙想嘉年华之三创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2015海峡两岸互联网创业大会”、“2016年闽商青年领袖峰会”等活动,依托“诚毅创业”微信群、青年创业者协会、创业孵化园,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活动。

3、借力外部资源,推动“内孵外化”,实现校园内外的无缝对接。学院与集美创业大厦、爱特众创、一品威客、海西明珠、创客邦、厦门市大学生创业促进会等创业组织、园区进行深度合作,帮助创业学生找创意、找场地、找资金、找项目、找合伙人。在集美区创业大厦设立校外创业基地,基地占地210平方米,可容纳30个工位,由入驻项目由创业大厦提供全程免费指导与服务。学院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占地600多平方米,内设会客区、小型会议室、多媒体会议室。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园区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入园项目评审制度,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安排校内外创业导师予以跟踪指导,对入园项目免除房租、水电、网络等费用,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园区陆续有20多个项目入驻,目前在园项目15个,7个已注册公司。

4、组织各类比赛,重视项目辅导,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就业办、团委、电子商务教研室等部门,组织指导创业项目参加全国互联网+大赛、福建省青年创业大赛、福建省创业项目资助选拨、厦门市创意创业大赛等赛事,做到提前预热、全院选拔、加强辅导。在全国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1项;在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1铜;在省第二届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在第三届福建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在福建省创青春大赛中获得奖项4项,福建省2016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单项奖项目;在第五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获得提名奖1项;在“校创客杯”首届中国大学生创业交易会中,获得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  

(三)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拓宽渠道、深入合作,为学生积极应聘成功就业铺路搭桥。学院与厦门人才中心、海峡人才市场、深圳人才中心、智联招聘、厦门网商协会等十多家人才机构行业协会、两百多家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努力挖掘更多的优质招聘岗位。面向2016届毕业生举办3场大型综合性校园招聘会,参会企业数近400家,提供5000多个就业(实习)岗位。会同集美大学本部一起举办2017届航海类毕业生双选会,参会企业69家,有跑船意向的毕业生均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多方联系用人单位共154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并通过学院就业网、QQ群、手机短信、辅导员通知等途径传达给毕业生,同时配合用人单位做好后续招聘工作。成功邀请近40家企业进校举办推介会,为毕业生提供近16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包含知名企业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山东航空公司、恒安集团、象屿集团酒业分公司、蓝月亮(中国)有限公司等。

2、加强政策宣传,做好分门别类,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计划”、“村官计划”、“应征入伍”等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及相关政策,搜集毕业生优秀事迹、做好典型宣传,动员鼓励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大力引导毕业生到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向201647名“双困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金3.05万。组织1652016届毕业生申报福建省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毕业生求职补贴,每生补贴2000元,共发放33万的困难补贴。通过举办财会大赛、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教师技能大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模拟法庭等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编印学生指导手册、开展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讲座、聘任就业信息员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着力学生专业团队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创新”和“先进制造技术”三个专业团队的管理工作,为团队配备专业导师力量,努力推动专业教师力量与团队发展对接。继续深化基于兴趣的学习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和自主创新实验室。积极鼓励和发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设计类比赛,战果丰硕。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2组作品获得国赛一等奖;在第十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华南赛区)中,获一等奖1项;在2016年福建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6项;在获得2016TI杯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2项;在2016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级二等奖2项。专业团队发挥了学生在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自主学习与研究,为面对市场需求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而具有学科竞赛参赛经验的学子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2016届毕业生中共有28名有省级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经历,其中24人已顺利找到工作并签约,1人升学,其他4人均已找到工作并处于实习期,就业率达100%,且多数就业的单位在福建相关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和模式,推动产学融合育人才

1、探索校企、校校、校校企合作机制。1)校企合作。与深圳市明日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动漫工作室合作协议》动漫工作室建立以后,工程师将携带专业技术设备进驻我院动漫工作室开展实习、培训、项目研究等合作,同时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工作实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华为总部举行校企合作备忘录,针对IT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ICT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2)校校合作。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专升硕(商科)1+1”项目,项目采用“1+1”学制。学生在我院顺利完成一年的全部预科课程,英语成绩达到入学要求,可直接进入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习硕士课程。学生在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修满所有学分并完成论文后将获得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颁发的硕士学位。20169月,学院“专升硕(商科)1+1”项目硕士预科班如期开班。此外,还派出14名学生前往台湾中原大学、5名商船系大三学生前往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2名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6名学生前往台湾东海大学、2名学生前往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院校交流学习一学期,3名学生前往日本立命馆大学参加日语语言与文化交流暑期项目,5名学生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暑期项目。(3)校校企合作。学院与台湾中原大学、台湾富邦金控集团及厦门银行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开展校校企合作模式,打开了诚毅学子顺利前往台湾知名企业参访、实习的道路,进一步推动我院与台湾高校合作进入深水区。20163月,在金融、财政专业遴选13名学生前往台湾中原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交流学习。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请进校园来办公,把课堂移到企业去办学。学院与厦门胜嘉元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先进制造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基地”项目正式签约。企业部分生产环节正式在学院进行,同时成立校企合作基地实验班,学生不出校园即可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胜嘉元公司将在完成自我产品生产的同时,为学院师生提供机械制造、数控编程、PLC控制、气动产品运用、自动化生产线设计等方面的实训机会。随着合作深入,学院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学院在邀请企业进校园办工厂的同时,还与共建企业达成把学生送出去实训的共建协议。如软件工程专业,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大四一年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训,通过“5R”培养体系(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将学校基础理论教育和企业要求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以此打造基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全才”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专才”。特别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项目实战中“做学合一”,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积累真实的、可以复用的项目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体会、适应、掌握职场规则和技巧,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实行市场、就业、招生联动机制

2016年,为主动为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社会对网络人才需求,我院新增网络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16年,为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省产业调整振兴的需求,按福建省统一专业调整规划,我院适当缩小英语、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中软国际、明日空间、传一科技、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如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上,学院和中软国际校企双方本着“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改革创新传统高校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设立个性化的教学课程于教学方案。对12软件工程学生采用“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践、Operate操作)、“三双培养”(双师资、双课堂、双基地)及“3+1”(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努力打造多元教师队伍

学院在原有的教师队伍上创建了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如软件工程专业,部分课程由中软国际承担教学任务,从企业中选聘资深讲师、高级项目经理和研发工程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他们都来自中软国际及成员企业、微软、IBMSUN等国内外大型软件公司的资深技术主管或项目经理,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大型项目管理、实战经验。通过讲授市场最新需要的技术,培养学生与社会市场接轨,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此外,学院还进一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2016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2016年增加20多万,预计达到795万,再创新高。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及往届待就业毕业生,预计明年将有100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7年,我院毕业生总数4416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四年制本科毕业生3350人(含师范类279人,中美双学位47人)、专升本1066人。

2、毕业生就业心态仍需调整。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如数学(师范类)专业83.82%的毕业生希望能到事业党委、党政机关工作,愿意到私营企业去的只有1.47%。愿意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偏少,如数学专业没有一人愿意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其他专业愿意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学生也只有1%-5%。在薪酬待遇方面,7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月薪在3000以上,这与2016届毕业生的基本收入情况相持平。不同专业在“月薪4000元以上”这一选项差异颇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数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57%选择这一选项,而物流管理专业选择该选项的不足20%

(二)2016届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

1、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依然艰巨。突出表现在: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今后会更加突出;就业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业歧视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教育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不相匹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影响未来就业的多种因素分析,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状况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国家政策力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政策面出现诸多利好消息。如鼓励各级政府、高校扩大对创业孵化园的人财物地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创业风投机构、开办众创空间,通过举办各类比赛扶持大学生创业,督促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必修课、培养创业导师。2017年,自主创业仍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增长点。

3、学院社会美誉度日益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加。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招生分数在全省独立学院名列前茅,社会对我院毕业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数量连续三年增加。2016学年,走进校园招聘的用人单位有663家,比2015年来院招聘的用人单位数量增加了28%。为了进一步促进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多方努力四处挖掘就业岗位。从20169月今年,已经引进407家用人单位来院招聘,提供有效就业岗位8108个,同比增长19%。用人单位通过来函来电等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也不断增加,这为2017届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政策,学院将进一步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建设完善的就业市场开拓与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更好地激发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加大政策扶持,力争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扩大创业孵化园的规模,充分发挥孵化园的引领和服务作用。用好用实创业专项资金。充实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培训与教育。加强与校外创业园区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组织各项创业赛事,尤其是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积极拓展就业资源,建立高效、有序、规范的就业市场。在继续举办综合类招聘会、行业性招聘会、企业专场宣讲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的同时,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人才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与互动,合理利用优秀校友及学生家长的资源优势,开辟就业市场新阵地。  

3、用好激励措施,确保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快增长。重点办理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社区助理、志愿服务计划、入伍服义务兵役等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工作。  

4、加强指导服务,促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师资队伍。做好毕业生分类指导工作,落实“毕业生谈话”机制。  

5.落实重点帮扶,加强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实施有效援助对。面向“双困生”、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全程就业服务。